美人迟暮的河南戏曲
河南戏曲随着梨园春节目的响誉全国而迎来了自己的风华正茂,同时也逐渐走向发展的瓶颈.
最明显的例子不过参家戏迷擂台赛的选手们,唱黑头必是模仿李斯忠,唱三哭殿必定是摹仿唐喜成,唱诸葛戏必定是个女演员,声音圆润度和浑厚度也要拿捏的像极申凤梅.收姜维成就了申凤梅,一如卷席筒成就了海连池,七品芝麻官成就了牛得草,而他们独具特色的唱腔却成为戏迷们不可跨越的藩篱,好象不那样唱就不是唱这个戏的,无论自己先天条件如何,也硬要往原声位置靠,要是摹仿极像便出彩.我们常常看看有女人故意嘶哑着嗓子在台上唱十保官,我不否定她嗓音有适合唱黑头的因素,但一个豪气冲天,正气凛然的包公被一个女流之辈为了利益在舞台上大吼大叫我实在接受不了,更不符合我观看戏曲的审美观.
随着梨园春的全民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节目中,也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其中,他们可能不会明白戏词的意思,更不会领略到戏曲旋律的魅力,但他们肯定知道唱哪段戏要用谁的唱腔,要怎么样去唱,这势必会让他们有误解,理所当然的认为就应该是这样唱的,祖祖辈辈传下来也是如此的.戏曲的多元化发展也停滞在了上一辈的开创者,就此定型,这不应该是多元化发展带来的问题,而是戏曲圈的官僚和功利直接导致的.
穆桂英挂帅马金风老师走出来了,自成一格,后一代的王惠也走出来了,平添了几分霸气和英气.那么为什么身高八尺有余的诸葛亮非得是一个女性角色呢?申凤梅老师羽扇纶巾的潇洒不代表男性就演不出这种潇洒,更不代表所有女性都能演出这种潇洒.这样一个死胡同走下去越调的诸葛亮只能是传女不传男,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除了角色性别,还有个别段子个别戏曲的唱腔固定,海连池除了卷席筒再没有好的作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一生只有一部好作品不能不说是件悲哀的事情,他的特色的唱腔决定了他只能唱卷席筒,唱了别的他就不再是他,他还是小苍娃,在唱别的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大幸,被这种风格所羁绊是不幸,而这种羁绊被蔓延传诵则是大不幸.
每年看梨园春的春晚是很痛苦的事情,一群艺术家齐聚一堂,梨花满地开,各人均拿出自己看家本领来登台献艺,可始终都没有让我欣喜的,因为等待的突破始终没有出现,像一锅热了又热的粥,最后糊锅.
河南戏正在通往糊锅的道路,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等到再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时候,河南戏曲真的就凋零散落,那时的心痛更与何人说~!!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